2013年9月2日,中心伦理委员会为职业病防治所进行了一次题为“预防医学科研中的伦理”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涉及三个方面:一、介绍国际、国内相关法规、指南;二、介绍中心伦理委员会基本情况和伦理审查流程;三、审查文件的要求和各类审查的适用范围和具体要求。
为解决长期以来如何评价培训效果的问题,中心伦理委员会首次尝试,针对培训内容,编写“《预防医学科研中的伦理》培训测试题”,用同一份试卷进行培训前后测试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估,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职业病防治所共有32名职工参加了培训。
表1:培训前测试结果统计表
分数段 |
人数 |
分值分布范围 |
<60 |
3 |
50-59.5 |
≥60且<80 |
20 |
61-79 |
≥80 |
9 |
80-89 |
表2:培训后测试结果统计表
分数段 |
人数 |
分值分布范围 |
<60 |
无 |
—— |
≥60且<80 |
2 |
72-79.5 |
≥80 |
29 |
80-100 |
表3:培训前后测试结果分差统计表
分差值 |
人数 |
分值分布范围 |
<5 |
3 |
0-4 |
≥5且<15 |
11 |
8-14.5 |
≥15且<30 |
13 |
16.5-28.5 |
≥30 |
4 |
31-36.5 |
统计结果表明:培训前后的效果差异十分明显。培训前后分值无差别的仅1人,绝大多数人培训前后分值的提高均在10分以上。
从统计分析结果和培训后的反馈意见,本次培训方式的主要体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受训学员在培训前通过答卷,对本次培训涉及到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在培训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的去掌握和了解问卷中的知识点。
2、对培训效果的分析,可以帮助老师发现培训过程存在的问题或有待改进的方面。
3、一定程度上对学员有了纪律的约束,严肃课堂秩序,提高了培训效率。
4、现场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培训生动形象。
(伦理委员会 科研教育科 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