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中心第十党支部的同志们利用在徐州茅村电厂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业余时间,前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现场学习,深刻缅怀革命先烈,从淮海战役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助力推进“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褒扬战役中牺牲的优秀儿女,1959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1960年奠基,1965年建成开放,占地79万平方米。后又陆续建设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淮海战役碑林、徐州国防教育馆、徐州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纪念建筑。
淮塔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麓,依山而建,面向朝阳。踏着花岗岩铺设的台阶拾级而上,从下往上看,看到的全是台阶,层层叠叠的踏步如长河奔泻;到达纪念塔前的平台,从上往下看,看到的全是平台,舒缓坦荡,顺山势而下,令人心旷神怡,美丽的徐州城尽收眼底。“国泰民安,山河无恙,这盛世如您所愿”。曾经满目疮痍的古彭大地日新月异,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也许是对淮海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最好的告慰。纪念塔的塔座南北侧各有一组大型浮雕,南侧的浮雕由28个英雄形象组成,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耐风雪饥寒,架人桥、闯火阵的英雄壮举。北侧的浮雕由27个英雄形象组成,生动细腻地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随军转战,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的感人场面。纪念塔旁镌刻着“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的围墙上共铭刻了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28391位留名的烈士,两侧各留了两块没有刻字的大理石碑,代表着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十支部的同志们缓步绕行,瞻仰烈士纪念塔,向革命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随后,同志们来到园中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处。群雕的原型采用的是总前委在淮海战役中唯一的一次五人合影,展现了总前委成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位革命家在淮海战役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光辉形象。支部的班永宏、曹文东等同志现场给大家讲起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在他们的讲解下,同志们深入了解到73年前,发生在淮海大地的这场气吞山河的战略大决战,是关系中国革命命运和前途的关键之战。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党的领导的胜利,是信仰信念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岁月流逝,历史走过的足迹不会磨灭;时代变迁,淮海战役的精神永放光芒。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军民团结、鱼水情深最为生动的写照。作为新时代的疾控工作者,十支部的同志们表示要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动力,坚持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为目标,不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为党分忧、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积极投身“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为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谱写健康江苏建设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