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省公共卫生研究院
  • IPV6

2016-09-23

发稿:

审稿:

来源: 急性传染病防制所

狂犬病的发病机理

字体 :
分享到 :

  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但病毒不能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嗜神经性是狂犬病病毒自然感染的主要特征,病毒的复制几乎只限于神经元内。

  病毒最初进入伤口时,不进入血液循环(通常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狂犬病病毒),而是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侵入外周神经系统,并逐步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病毒在移行期间不发生增殖,当到达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增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动物实验发现,狂犬病病毒从脊髓上行到脑的扩散速度非常迅速,一旦侵入脑则迅速增殖,脑干最先受累,也是感染最重的区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增殖后,同时感染肌梭、皮肤、毛囊及其他非神经组织,并经唾液腺排放到唾液中,再由咬伤伤口或被带毒唾液污染的粘膜传播到下一个受害者。

  在感染末期,心、胰腺、肾上腺和胃肠道等神经外组织也同时受累。临床发病时,病毒已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外的器官中。

  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5 天至数年(通常2-3 个月,极少超过1 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狂犬病实验感染动物(如犬)的最长潜伏期为半年。如无重症监护,病人会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1-5 天内死亡。

  目前对狂犬病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尚未阐明。尽管脑、脊髓、脊神经根的炎症广泛分布,但并没有破坏神经组织结构。死因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功能障碍。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省公共卫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