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 IPV6

2010-11-11

发稿:

审稿:

来源:

省卫生厅落实“五﹒一”黄金周卫生应急保障措施相关防控知识

字体 :
分享到 :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江苏地区5月份气温较高,适宜细菌生长繁殖,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预防食物中毒应做好以下五点:     1、选用安全的食物及原料。消费者购买食物或就餐时应挑选新鲜和卫生的食物和原料,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后生食。因为食物原料可被致病的微生物和化学品污染。 谨慎地选择食物原材料并采取简单的措施如清洗去皮,可减少危险。     在旅游景点购买食品时应到正规的商亭或商贩处购买并索取购物凭证,注意查看食品的的品质是否符合食品卫生要求,标签是否齐全,有无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单位; 不要购买、食用感官异常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2、保持食物生熟分开。生的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肉板。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因为生的食物,尤其是肉、禽和海产食品及其汁水,可含有致病微生物,在准备和储存食物时可能会污染其他食物。     3、食物要做熟。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汤、煲等食物要煮开以确保达到70℃。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因为适当烹调可杀死几乎所有危险的微生物。研究表明,烹调食物达到70℃的温度可有助于确保安全食用。需要特别注意的食物包括肉馅、烤肉、大块的肉和整只禽类。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如果以室温储存食品,微生物可迅速繁殖,当温度保持在5℃以下或60℃以上,可使微生物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止。但是,有些危险的微生物在5℃以下仍能生长,所以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温度(60℃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     5、饮食“三不”。不生吃水产品,不吃变质的食物,不采吃不认识的野果、野菜、野蘑菇等。生的水产品易被有害的微生物污染,尤其是海产品易被副溶血性弧菌以及诺如病毒污染,生食后导致食物中毒或腹泻。变质食物已经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营养下降。野果、野菜、野蘑菇可能有毒。     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甲型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等。肠道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即通过水、食物等经口传染,再通过排泄物污染环境和食物后传染他人。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具有如下特点:(1)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高温季节多发;(2)多发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农村多于城市,无自来水地区多于有自来水地区;(3)个人卫生行为习惯较差者易发病。     “五一”期间,公众外出旅行增多,给肠道传染病的传播制造了机会。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五一”气温初升,正是肠道病原体易繁殖季节的开始,感染机会增多;其次,城市居民平时感染机会较少,抵抗力较差,旅行期间到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易感染发病;另外,“五一”期间出行者众多,旅游景点的餐饮、住宿压力增大,服务质量下降,卫生条件变差,亦易导致感染机会的增多。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在“五一”期间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一方面,卫生部门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保证餐饮、住宿企业的食品卫生安全;另一方面,公众应增强卫生意识,主动预防肠道传染病,必要时在出游前完成接种相关疫苗。旅游出行者,最好自带常用抗菌药物,如氟哌酸等,以保证感染病原体时早期治疗;旅行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生吃水产品,不吃腐败变质、苍蝇与蟑螂叮爬过的食品,经常清洁双手;第三,旅行过程中应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体质;另外,应强化健康意识,一旦出现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及时至医疗部门就诊,切勿心存侥幸而延误治疗时机。 只要旅行者个人增强健康意识,主动预防肠道传染病疾病,则度过一个和平、快乐的“五一”节并非难事。     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指一大类由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很高。病原体主要自呼吸道传播,原始侵入部位是呼吸道粘膜及肺部。传染源是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少数亦可通过间接接触而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传播迅速、流行性强。春季易暴发流行的呼吸道传播疾病,包括流感、流脑、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     在密闭不通风、人口密度较大的情况下,呼吸道疾病容易传播并形成暴发。“五一”长假公众出游增多,列车、参观场所、饭店等场合均易导致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另一方面,旅客来自五湖四海,为病原体的远距离传播创造了机会。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是节日期间的防病重点之一。     众多的呼吸道传染病中,一些疾病可以通过疫苗预防。如:麻疹疫苗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疫苗之一,每个儿童均应积极响应国家的计划免疫策略;流感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机为每年10月份左右,其免疫效果可持续到次年;流脑、风疹、水痘、腮腺炎等疾病亦有可接种疫苗,公众可根据需要选择。     除了特异性预防手段以外,注意个人卫生,也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有效办法。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受凉,保证局部抵抗力;(2)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3)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4)加强营养,多喝水,适当补充维生素;(5)出现发热、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注意休意,等等。另外,出行时最好适量携带常见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1、行路时的注意事项: * 在道路上行走须在人行道内行进,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路边行走。 * 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线,尽量从人行天桥或地道过街,不能乱穿马路。 * 不要倚坐、翻越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的护栏。 * 不要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 * 当公共汽车站设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隔离设施上时,上下车要避让非机动车道上的车辆,并直行通过非机动车道。 2、骑自行车时的注意事项: * 不满12周岁的儿童,不能在道路上骑自行车。 * 没有车闸或没有安全保证的自行车不能上路;不能在车行道上学骑自行车。 * 尽量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行,在混行道上要靠右边行驶,不能在机动车道上骑行。 *不能双手离把、攀扶其他车辆或手中持物骑车;不要两辆以上自行车并排行驶。 * 遇有雨、雪、雾等天气要慢速行驶,路面积雪、结冰时,最好下车推行。 * 城市市区和校园不准骑自行车带人。 3、驾乘机动车时的注意事项: * 驾车出行前应事先了解清楚道路情况和用油供应情况,仔细检查车辆状况如车胎、安全带、备用车轮、车灯、制动器等情况。 * 驾驶时注意车速,不能疲劳驾驶和酒后开车,没有经验的人避免夜间开车。 * 驾乘机动车辆,无论前后排,均需佩带安全带。 * 下车后需横穿车行道时,应在确定没有车辆过往后,从车尾部穿行,切不可从车头部贸然通过。 * 乘公共汽车须在站台或指定地点依次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下后上。 * 不要在车行道上招呼出租汽车。 * 不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坐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和长途汽车。 * 机动车行驶中,不要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窗外。 4、外出旅游使用或乘坐小船、排筏等水上交通工具要注意以下事项: * 尽可能乘坐有经验的人驾驶的船只。 *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和不掌握驾船技术的不可私自驾船。 * 自己驾船时要认真检查船只,凡年久失修和设施、设备不健全、不完善和有事故隐患的船只不能使用;大风雨等恶劣天气不出行;要在安全水域近距离行驶。 * 驾船要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密切注视行船情况,不可左顾右盼,不可划船追逐碰撞。 * 船载不可超员,乘船人员要在船上坐均匀,不可站立或侧坐船帮,更不可嬉闹、打逗。 居 家 旅 行 巧 消 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对生活环境卫生状况的要求也在提高,而绝大部分常见传染病都可能在家庭内传播,也可能通过旅行在外,人与人接触或人与物体接触而传播,因此,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旅行在外,都应该注意及时做好重点环节的消毒。 一、居家消毒     家庭生活中针对不同对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消毒。     1、空气消毒。可以采取最简单易行的开窗通风换气方法。经常开窗通风可以使病菌排出窗外,净化室内空气,室内空气流通是保证空气长时间洁净,清新的有效方法。     2、手消毒。要经常使用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保持手的清洁卫生。除了饭前、便后要洗手,在我们外出回家时,也应该记得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当家庭中有传染病人时,最好备一瓶液体碘伏或75%酒精棉球,也可以选择市售有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手消毒剂或皮肤消毒剂,在接触病人或病人用过的东西后进行擦拭消毒。     3、衣物消毒。衣服、被褥应勤换、勤洗、勤晒。日光中含有紫外线和红外线,暴晒3~6小时,可以达到消毒。最好能将袜子、内裤单独洗涤,不要将所有家庭成员的外衣裤、内衣、袜子一起放在洗衣机里洗。尤其对于家庭成员中有真菌感染的,如有患脚气、霉菌性阴道炎者,应将患者袜子或内裤单独用开水烫过后再洗,或者使用衣服消毒液,按说明书要求,浸泡消毒后洗涤。     4、餐具消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许多家庭配备了消毒柜。市售餐具消毒柜一般有红外线消毒、臭氧消毒或紫外线加臭氧消毒三种,可以将餐具放入消毒柜内消毒。要注意的是虽然红外线效果好,但不适于塑料或木制等不耐热餐具的消毒。家庭中如果没有消毒柜,可以选用最简单易行的蒸煮法消毒;可以将餐具浸入水中,煮沸10~20分钟,或者将餐具放入蒸笼中,待水沸腾后计时,流通蒸汽作用10~20分钟。有微波炉的家庭,还可以使用微波消毒法,将待消毒的餐具用湿毛巾包住,或者装入少量水,微波消毒3~5分钟。     5、卫生洁具消毒。可以使用市售有消毒、去污作用的消毒剂,其中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卫生洁具消毒比较彻底。可以将84消毒液洒在洁具表面,用刷子刷洗,这样既能去污又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但要注意84消毒液有腐蚀作用,不能用于金属器具和有色织物的消毒,使用时还应注意戴手套防护,防止对皮肤的损伤。     家居生活经常要用到抹布、拖把打扫卫生,其实抹布、拖把所到之处只是增加了感官的洁净,如果不注意抹布、拖把的消毒,它们就可能成为家庭中最大的污染源。因此,抹布、拖把使用后应洗净,放在日光处暴晒或者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再晾干。 二、旅行消毒     旅行在外,必须在外就餐或住宿,难免让人对所处环境的卫生状况担忧,因此出行前除仔细考虑并备齐必需的旅游生活用品外,还可以携带1瓶75%酒精棉球、卫生湿巾、1小瓶泡腾消毒片、1瓶龙胆紫和医用棉签等消毒用品。旅途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的消毒:     1、餐具消毒。进食前可以用75%酒精棉球擦拭餐具表面和手,趁酒精未干时,立即将酒精棉球点燃,再对擦拭过的餐具进行高温灼烧。当然,在灼烧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火势曼延。     2、手的卫生消毒。在旅行过程中,无法找到干净水源洗手时,可以使用卫生湿巾擦拭双手,既可以去污,又有一定消毒效果。     3、卫生洁具消毒。堵住浴缸或洗脸池出水口,放入水,将含氯泡腾片投入水中,待其完全溶解后,浸泡30分钟,将水放掉即可。投入泡腾片的量可根据使用说明书确定,按每片500mg/L有效氯计,投入量为0.5~1片/升水。 此外,对于旅行中造成的皮肤粘膜的创伤,可以用随身携带的医用棉签,沾上创口,既可消毒又可促进伤口结疤、愈合。 虽然通过消毒可以清除物体表面的病原菌,防止病原菌经传播媒介传染给健康人,但不是万能的,对于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和可能通过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是不能通过在性活动中使用消毒剂来达到预防疾病传播的目的。     节日期间如何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定义为“突发公共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大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类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类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一、节日期间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传染病传播的机率增加。节日期间,正值春夏交替,是传染病高发期,加上人口大流动,既增加了人群接触的机会,也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机会,同时还加大了输入性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旅游就餐、集体聚餐等等增加了群体性食源性传染病和其他重大传染病发生及传播的可能; ——自然灾害因素不可排除。今年我省将可能发生洪涝灾害,防汛抗旱已严阵以待;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群死群伤的厂矿生产事故和道路交通运输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公共娱乐场所的设施和设备也存在安全隐患; ——生活规律被打破,人体抵抗力下降,也增加了各种节日病的发生。 二、突发公共事件重在防范     要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增强全民的防范意识和忧患意识,公共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公民不仅要了解和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及危害性,还应正确理解和掌握防范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本领,真正做到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既做到太平时防患于未然,又做到处险不惊、沉着应对,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应对     1、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同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要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任务,并指定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医疗机构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其中,各级医疗急救中心(站)、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专业机构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伤员转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能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3、社会动员和参与 坚持以人为本,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鼓励群众举报突发公共事件。要加强公众与政府之间、政府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动,确保信息报告渠道畅通,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     4、应对的程序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程序分为(1)预测与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2)应急处置:分为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应急结束4个阶段。(3)恢复与重建:有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3个过程。(4)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