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7日,中心毒理所在B楼815室召开了自“新冠”疫情以来的首次远程视频培训会议。视频会议由上海斯安肤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就体外皮肤刺激性测试方法进行了专题培训。毒理所所长卞倩主持了中心分会场的视频会议,毒理所全体人员参会。
皮肤刺激是化妆品日常使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化妆品安全性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毒性测试终点。传统的皮肤刺激性评价方法主要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观测动物皮肤对化学物质的反应作为判断刺激性强弱的标准,但由于生物结构的差异性,动物实验检测数据会与实际人体反应存在一定差异。而体外三维重建皮肤模型采用正常人的角质形成细胞,将其培养在气液界面的胶原基质上形成人体皮肤最表层的结构,与人体表皮在组织学上有极高的相似度并具有皮肤屏障功能。测试时,直接将受试物应用于皮肤模型表面,以百分比细胞活性为检测终点用于区分皮肤刺激物和非刺激物。此方法与动物实验相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有效避免动物实验因种间差异带来的实验偏差,为更精准地预测化妆品安全性及功效评估提供了基础及进一步提升的可能。体外三维重建皮肤模型于2008年通过欧盟验证,OECD也在2010年将其载入第439号测试指南,作为用于体外皮肤刺激性测试的组织模型。在我国,原国家质检总局也发布了《化妆品皮肤刺激性检测 重建人体表皮模型体外测试方法》作为《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并于2017年3月1日正式实施。
随着动物实验“3R”原则的推广和21世纪毒性测试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动物实验数据以危害为重点的传统化妆品安全性评估策略现已转向以暴露为导向,基于非动物实验数据,包括人体安全数据、体外试验数据、以定量构效关系QSAR、化学分组(Grouping)、交叉参照(Read-across)为主的计算机模型数据,利用各种原料相关的毒理学数据来进行风险评估。自2009年起,欧盟全面禁止对化妆品产品及原料进行动物实验;2013年3月,又率先全面禁止销售经过动物实验的化妆品,即使在欧盟以外区域进行动物实验的产品也不允许进入欧盟销售。在欧盟的带领下,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已全面禁止化妆品动物实验,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部分禁止或提案阶段。目前,我国对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可以风险评估报告代替相关的毒理学试验,即不再强制要求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进行动物实验,但对所有进口及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仍需通过动物实验。自2016 年11 月起,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国家药监局将《化妆品用化学原料体外3T3中性红摄取光毒性试验》等多项体外毒理学试验方法纳入《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 年),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将毒理学体外替代方法纳入到化妆品安全性检测规范中。政策的出台顺应了当前国际通行的化妆品监管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毒理所作为提供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的专业机构,做好体外毒理学新方法、新技术的建立和储备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此次远程视频会议,着眼于具体实验技术,真实的演示还原了实验过程,展现了每一个技术细节,让受训者身临其境,犹如进入实操现场,全面细致地了解了完整的实验过程。新颖的培训形式,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员流动与聚集,也同样促进了化妆品行业相关检测人员的交流学习。培训过程中,参会人员还就体外皮肤刺激性测试方法中的许多技术要点和细节问题与演示培训老师进行了线上互动交流和讨论。通过本次培训,毒理所工作人员对化妆品体外皮肤刺激性测试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对化妆品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