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 IPV6

2012-08-11

发稿:

审稿:

来源:

布鲁氏菌病

字体 :
分享到 :

  1.什么是布氏菌病?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被俗称为“波状热”、懒汉病”。

  2.布病有哪些危害?

  人患布病,病期可长达数日、数年、甚至几十年。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死亡。家畜患布病常常出现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低、产肉量减少、产奶量下降等等。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家畜,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牛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和犬,南方地区猪是重要传染源。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

  布鲁氏菌可以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人的感染途径与职业、饮食、生活习惯有关。接触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污染的土壤、水、饲料、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奶等均可感染布病。

  5.哪些人容易感染布病?

  饲养、屠宰家畜的人员,畜产品收购、运输及加工人员,兽医和生活在疫区的人群,都有可能感染布病。食用带菌未经煮熟的奶、肉也可感染本病。

  6.布鲁氏菌病的致病菌是什么?

  致病菌为布鲁氏杆菌,分为6个种:羊种,牛种,猪种,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7.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如何?

  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近几年在我省也时有发生。布病不仅危害人群健康与生活,也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人民群众经济损失。 

  8.布病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细小伤口或眼结膜等被感染;也可间接接触布病家畜等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煮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存在和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能传播本病。但意义不大。

  9.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

  布氏菌病的临床特征:病人常见潜伏期为1~2周,最短仅3天,最长可达7个月,在急性期有发热、寒战、大汗、疲乏、游走性关节疼痛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多为缓慢发病。病人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人可有睾丸炎、输卵管炎等生殖系统炎症。发热后常伴有大量出汗、头痛等症状,病程在3个月内为急性期;3~6个月为亚急性期;6个月以上为慢性期。患病后应力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转变为慢性。牛种型病例易表现为慢性,羊种型和猪种型病例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   

  10.如何预防布病?

  对于个人,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喝未经消毒生奶,不吃生肉,加工生肉时,注意卫生。食物一经煮熟就不会有活的布氏菌。

  (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及时扑杀。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要无害化处理。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皮毛消毒后还应放置三个月以上,方准其运出疫区。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对接触羊、牛、猪、犬等牲畜的饲养员,挤奶员、兽医、屠宰人员、皮毛加工员及炊事员等人员,主要是通过做好个人防护来保护自己不被感染。北方牧区对动物和重点人群还开展预防接种。 

  11.布氏菌病如何治疗?

  布氏菌病病人应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早期、及时、彻底抗菌治疗,预后良好。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应按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菌治疗。急性期病人要卧床休息,多饮水,补充维生素。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慢性期病人可有后遗症,如关节和脊柱强直等。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