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关系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幸福安康,是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坚持“2+2”模式推进职业健康工作,即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职业健康处和综合监督处协同发力,卫生监督机构和疾控机构齐抓共管,采取“管+帮”结合方式,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水平,为常州“532”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设保驾护航。近年来,常州市职业健康领域工作特别是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得到常州市委、市政府肯定,2023年常州市卫生监督所获评“常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先进集体”。
一、坚持包容审慎,开展“首违不罚”
在保持执法力度不减的前提下,2022年,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根据《行政处罚法》,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在省内率先出台《关于在常州市卫生健康领域推行初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的意见》,同时制定《常州市职业健康监管领域初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清单》,明确适用条件,规范操作流程,优先在职业健康领域对企业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并严格按程序实施清单化管理。2023年,又进一步调整细化企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清单内容,既彰显“首违不罚”严谨性,也体现卫生行政执法的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增加执法温度。《意见》实施以来,全市累计开出94份《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免除罚款金额超500万元,接受“不罚”的企业负责人和健康管理人员对“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举措表示支持和感谢,主动并积极落实整改,遵纪守法意识和职业健康保护意识大幅提升。
二、坚持联合惩戒,强化信用约束
2022年以来常州市卫生监督所向有关部门报送失信信息18条,在银行信贷、部门评优达标、上市招投标等方面进一步制约失信企业,初步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创新信用修复机制,开展卫生行政处罚信用告知、诚信教育、修复提醒“三同步”、实行《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双书同达”,积极帮助企业重塑信誉。目前,已“双书同达”89家次,信用修复市场主体20家。
三、坚持帮扶优先,助力企业上市
2023年,常州市卫生健康委联合金融局、人社局三部门启动“服务532助企IPO”项目,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市卫生健康委和市卫生监督所三方签订服务协议,在工伤预防资金支持下,组织专业人员对93家拟上市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及作业场所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摸清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现状,规范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免费开展职业卫生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培训。借助项目运作,完成企业职业病危害综合风险评估,帮助企业严格履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各项职责和义务,实现职业卫生规范化管理,降低工伤及职业病的发生。目前,被服务企业中已有1家企业在北交所顺利上市。
四、坚持系统优化,规范培训机构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制定《常州市职业卫生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下发《关于规范开展我市职业卫生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参与方、培训方和监管方三方责任,统一编纂培训教材,建立全市职业卫生培训机构定期考评和退出机制,提高培训机构质量。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培训机构、疾控监督机构讲师团队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师资力量,保障培训质量。2021年以来,对用人单位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初、复训近3万人次。
五、坚持数字赋能,依法开展处罚
全市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对用人单位开展“双随机”检查,同时对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延伸检查,充分利用非现场执法手段提升执法效能,2019年以来全市共处罚各类职业卫生服务机构20余起。2023年市卫生监督所通过查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发现某外地检测机构同一天对3家用人单位开展采样,涉嫌违法。经省、市、区三级卫生监督机构联合调查,查实该公司在常州开展的62个项目中,存在出具虚假证明文件、超出资质范围检测、未以书面形式与用人单位明确技术服务内容、范围以及双方责任等违法行为。目前,该案件已经完成听证程序,拟罚没款70余万元。
六、坚持需求导向,提供优质服务
2023年,针对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意识淡薄、新能源企业新领域难题,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常州市疾控中心组织专家对全市239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职业健康技术指导,为26家中小微型企业325名接触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健康检查服务,为6家微型企业免费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服务;组织专家开展《基于全产业链的锂电池制造企业的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及潜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课题研究,制定《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职业危害防护技术规范》,解决新能源企业发展难题。借助《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契机,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常州市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围绕开展法律法规和健康知识科普活动,持续举办职业健康现场咨询与专题讲座,深入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传播职业健康理念。通过“健康常州”“常州疾控”等微信公众号,持续发送职业健康科普知识,扩大覆盖面,让更多人熟悉、了解职业危害因素。